以前孩子小的時候,每到暑假或是過年期間,
總是想盡辦法在忙碌的工作中排出假期帶他們出國旅遊,
期望藉著這樣的動作增加親子間的互動。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平湘國一的那年寒假,
當時安排了大陸江南遊,
因為平湘不想出門我硬把她抓去,所以她一路臭著臉,
甚至在第一天就把新買的相機搞丟了,‧‧
這樣的氣氛下旅遊自然不愉快。
那時我告訴自己:
孩子大了,該放手了,別把彼此的人生一再的綁在一起,
再不要去做那種熱臉貼人家冷屁股的事,‧‧‧
從此我們就不曾全家出國旅遊了。
直到今年平湘準備升大三,燿東也上大一,
暑假開始時他們就反覆說了幾次要不要安排出國?
我們都不置可否。
直到中秋連假終於一起計畫了馬來西亞的五日遊。
經過了12年再度重遊馬來西亞,
許多地方依稀相似,卻又想不真切。
但是因為出門前平湘就和爸爸因生活態度不同發生不愉快,
所以名為全家遊,多數時間還是倆倆相『望』。
記得多年前聽一位患者說:
他為了和孩子相處還去買一本『如何和孩子說話』的書來看。
我聽了哈哈笑,現在才知真是如此。
最近周圍許多朋友初生嬰兒,
雖然每次都笑笑的跟他們說:
小孩5歲之前要狠狠的打,讓他們知道誰是老大?
這樣才能教出資優兒。
這當然是笑話,誰捨得呢?
看陳醫師對著手機內一雙小 Baby的照片露出滿足的笑容,
徐醫師吳醫師寧可不做醫師在家事必躬親把屎把尿,甘之如飴,
就可知身為父母的心是如何的柔軟、包容。
看著一暝一吋大的嬰兒開始牙牙學語,喊出爸爸、媽媽;
牽著他們的小手邁出人生的第一歨起,
父母的心除了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比別人更成材的想法,
就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了。
在這樣小心翼翼呵護長大的歲月所投注的心力,
要開始接受孩子再也不需要你了,
他不再是你懷中的寶寶,他會有自己的意見、想法,
他要面對自己人生的各種難關,即使摔得頭破血流也不要你多置一詞,‧‧
學習放手,真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但是做為一個媽媽,雖然想要放手,哪有那麼容易?
在孩子成長的階段,
對於彼此間的相處模式總是不斷被試煉、磨合、修正,
在這些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的過程中 ,
大家試著尋求最好的平衡點。
但私心下我總是覺得自己幾乎都是在學著『接受』,
接受他們不再會是我捧在手心的小寶貝。
他們會有自己的天空去飛,
他們會關心自己喜歡的人勝於我,
他們想要傾訴煩惱的對象會是別人,
他們所有的一切會離我越來越遠,‧‧‧
但我最嘔的是,即便是這樣,
我還是站在原地癡癡的等,等一個衷心的關懷,
還是像傻瓜一樣,只要他們一聲媽媽,
就會無怨無悔的傾其所有,用雙手捧到他們面前。
今年兒子也上台北唸大學了,
雖然明知現在是無距離的時代,
一張高鐵車票,一個鐘頭人就坐在家中看電視。
但那天看他蹦蹦跳跳跟著來看牙齒的堂姐說要在開學前先去台北住,
我送他下樓梯心百味雜陳,門關上的那一剎挪,
眼淚差點滾下來,他卻連頭都沒回一下。
到了台北,也只是Line一下,寫著『到了』,連多一個字都不肯。
從國外回來在機場他匆匆拿了行李頭也不回的就走,
等了多天連一通電話都沒,‧‧
留在家裡的姊姊更慘,
如果不小心可能兩三天碰不到一面,
如果多問個兩三句,就說;你不要管我嘛!
從一開始因為現制他回家的時間弄得大家劍拔孥張
到現在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我和孩子就像站在天平的兩端,
彼此都在試著找出平衡點,
在往後他們會離得更遠、會尋找可以和他們同行伴侶,
會建立自己的家庭,‧‧
就只能告訴自己『人生走到最後不管曾有多少人一起同行,
大家最後總要各自奔向不同的目的』,
還是及早學習放手吧!
當年的小姐弟倆遊馬來西亞 經過了12年又舊地重遊。
其實這是同一個地方只是當時沒有噴泉和青銅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