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常說歲月如梭,但若未置身其中,只是每天一點一滴過日子,是很難想像這句話說得有多麼貼切。
在處理110年度需要送審PGY訓練計畫時,其中要填寫教師的執業資歷〈怎麼不記得以前有填寫過?〉,
自然是記不得,就打電話請助理幫我看貼在診所牆上的執業執照是何時發出的?
天啊!我竟然已經在牙科工作了37年,人一生中最精華歲月,就耗在這28顆到32顆牙齒間。
竟然走這麼久?變這麼老了!尤記得當年剛畢業還被患者調侃《你這個小醫師‧‧‧》,
但是在這麼長,從生澀到成熟的看診經歷中,
我也很奇怪我一向都能很容易把那些別人搞不定的小朋友搞定
〈要能溝通的,聽得懂人話的,父母會堅定站在我們身後支持的‧‧〉,
印象中搞不定且深刻於心中引以為戒的只有少數幾個例子,
其中一個是實習時,那小朋友已經5歲,剛開始我們還有說有笑,
所有該做的Tell—Show—Do都按教科書上的指示做過,
記得當時是要做一顆SSC〈小朋友的不銹鋼牙套〉,主治醫師和教科書上都提過,
如果修的牙齒不多且小朋友可以配合,其實不一定要上麻醉
〈小朋友的不鏽鋼牙套真的修的牙齒量很少,只要稍微修一下咬合得到空間,
再將牙齒鄰接面用很細的磨牙針打開 ,利用不鏽鋼牙套的彈性就能搞定〉,
那知已經進行到一半,小朋友不知那裡不對勁突然拗起來再不肯配合,
最後乾脆趴在治療椅不抬頭,主治醫師來也沒用,後來當然就回家,之後我也記不清了,
從此我不管如何,只要覺得這個治療過程可能會有一些疼痛出現,
寧可一開始就上麻醉,至此自然無往不利。
再後來的和小朋友交鋒中,只要小朋友有勉強,或是家長的表現不夠積極,
在選擇治療的患者我常是小心又小心,也因為這樣基本上沒再遇過太大的挫折。
但是工作了這麼久卻在今年九月初踢到鐵板。
有位第一次來主訴已經疼痛好幾天的5歲小女孩,
一張開口上下兩側乳臼齒幾乎都懷疑蛀到牙神經,照X光片時也還很合作
〈照X光片有一定的不舒服,但又非侵略性治療,所以除了佐證,
在兒童牙科也常被醫師作為測試這位小患者在往後的治療中是否能合作的依據之一。〉
上麻醉時也沒問題,因為是臨時來插約的患者,所以上完麻醉我請她媽媽先帶她在一邊玩,
順便做點術前的心理建設,那時我一邊看約診的患者,還看到她在候診區又跑又唱歌。
後來輪到這位小朋友,因為有事先告知媽媽這顆引起疼痛的牙齒已經蛀到牙神經,
要做根管治療,為了安全,自然要上橡皮防濕布,
在上完橡皮防濕布開始用磨牙針將蛀牙的部分清除打開牙髓腔時,
不知為何,這小朋友突然很生氣,大哭大鬧,即使動用兩位助理也壓制不下來,
而她媽媽在旁邊更是完全無作為,連幫忙安撫也沒有,小朋友不只用力咬我和助理的手,
還動手將防濕布整個扯下來,在治療台上大哭大叫,整個令人傻眼,
當時我也有點生氣,便立即停止治療,讓媽媽帶小朋友去旁邊冷靜冷靜,
我則繼續去看我約診的患者,
那位小朋友竟然賴在治療檯上拳打腳踢大哭大叫,
可是媽媽則束手無策的站在旁邊小聲跟她說話,‧‧‧後來又努力幾次還是無法繼續進行治療
,只能草草用臨時填補的藥物將洞口塞住,
請媽媽帶去大醫院或是有做舒眠治療的兒童專科診所繼續未能完成的治療。
以上那位小朋友的口內照片。上面一張是上顎+下面這張是下顎。
右側後牙的X光片 左側後牙的X光片
以上兩張X光片是在牙科做口內檢查時常利用的咬翼片,可以有效地檢查到後牙是否有牙縫蛀牙?
並作為判斷蛀牙大小深度及和牙髓腔關係的依據。
經過這個case讓我對之前兒童牙科治療滿滿的信心受到前有未有的打擊,
我真的寶刀老了嗎?怎的連這麼個小朋友都搞不定?
幸虧隔沒兩天,另一位3歲的小患者,也是因為蛀牙上麻醉、也上了橡皮防濕布,
本來就有事先告知媽媽有可能會進行根管治療?但清除蛀牙後,
結合病史的追蹤和一些臨床條件,
當然也考慮小朋友年歲太小希望盡量可以縮短療程,
還是保守一些,就直接做複合樹脂填補,再後續觀察是否有任何不適的症狀出現?
還好從頭到尾的治療除了一開始小朋友滴幾滴眼淚,一切都算順利,
這也讓我再度思考面對不同年紀的小朋友,即使你認為他應該可以理解治療對他的必要性,
也不見得能好好接受療程中的一切,面對每位小患者,醫師都必須小心又小心地對待。
也正因為小朋友治療中可能發生的不確定風險很高,所以更要呼籲父母,
要減少小患者治療中可能面對的這些麻煩和不舒服,還是應該從最基本的醫療原則做起-------
定期檢查,早期治療,
盡量將小朋友的問題限制在口腔衛教---落實刷牙的確實度,
和塗氟--減少蛀牙的發生,有必要做溝隙充填時一定要做溝隙充填,‧‧
以及若是在檢查中發現有蛀牙,一定要立即處理,避免蛀牙範圍變大,甚至轉變成根管治療的可能。
因為越複雜的治療,一定會引起小患者治療中越多的不適感,
醫師需要用更多的治療技巧,以及花更多時間對小患者做心理建設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而其中小患者情緒的變數也會增加治療的複雜性等等,
但這些其實從一開始只要父母多注意一些,每半年花個10分鐘帶來診所做檢查,很輕易都是能最大限度被避免的。
因為我們醫師每6年換照要拿足160個學分,剛好疫情關係,有許多課程都是線上或是直播,
其中有一堂課是和小朋友看牙有關的,
我個人覺得裡面有一些觀念和我們診所一向秉持的家庭牙醫觀念是很雷同的,
更有一些觀念有些顛覆以往大家所認知的,但講師講的很淺顯易懂,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以下我會就這位馬偕兒童牙科主任趙子婷醫師在台北中山校友會舉行的線上演講,
其中我認為或許大家也會有興趣想知道的一些兒童牙科相關訊息提出一小部分和大家討論,
當然聽一場演講不只可以從講師那得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醫療概念和知識,
有時也能激發自己一些想法,所以以下不只分享這場演講一些片段,
也會加入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如果有不贊同、或或許有稍許認同的,
希望都能本著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彼此間的分歧,…
1. 兒童牙科中何時該幫小朋友照人生的第一張PANO?
先解釋一下,X 光片有各種照法,在牙科中最常見的有所謂的大片和小片。
大片指的是 1.〉斷層攝影CT Scan,
現在許多診所都有這種高單價的X光設備,一般最主要用於植牙術前的評估,
也有人利用在根管治療中去找非常複雜的根管等,因為它是可以將目標物每3mm切割、
360度從各個角度去評估骨頭的密度寬窄、牙根系的走向等等,
但目前健保不給付,要自費且不便宜。所以只會用在特殊目的。
2.〉Ceph 側方頭顱攝影,這比較多應用於矯正分析上,這裡不多做說明。
,它等於是把整張臉攤開180度,
可以讓醫師對患者整個牙齒狀況和周圍牙周骨頭高度等有個初步的印象,
因為目前只要滿12歲第一次到診所,健保就能給付,
我個人覺得這張X光片對醫師和患者雙方都非常重要,
因為它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紀錄,
紀錄患者在到診所之前口內到底那些牙齒有填補?有牙套?有缺牙?
有牙周破壞?有牙齒排列問題?智齒生長狀況?補過的牙或做過的牙套是否有問題?
有沒有根尖病變?補牙範圍大小?有沒有二次蛀牙或新的牙縫蛀牙????能給的資訊太多了,
更重要是釐清醫師和患者間的權利義務,
例如哪天患者爭執說這牙套是我們做的有問題時,
這時只要調出這張PANO,看看當時患者踏進診所時是否已經有了牙套,牙套狀況?很容易釐清真相。
Ceph 側方頭顱攝影 電腦斷層〈CT Scane〉
環口攝影PANO
最常利用的牙科X 光片之一---環口攝影PANO,可以提供醫師混多診斷資訊,
PS‧以前健保每一年都能照一張PANO,我個人覺得是很好的追蹤證據,
特別是對智齒生長狀況以及牙周病患者要觀察齒槽骨的變化都有很大的幫助,
但政府為了省經費,每次都是從牙科刪刪刪,
所以現在要患者3年都沒有出現在這家診所才能重照。
我個人覺得這很悖離家庭牙醫的概念,
本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從小配合的牙科和家醫科的家庭醫師,
為他的健康做最初步的把關,
然後在有必要時適時轉診去大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
這才符合世界潮流一直推廣的醫療分級制,
可是政府要這位患者3年不曾出現在這家診所才能用健保
去取得這個非常重要的醫療判斷依據,
不是意思要患者四處換醫師或是不要做定期檢查嗎?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總額預算不夠,
看是診所自行吸收或是叫患者自行付費?〉
PS.在這次趙醫師演講中,提到兒童幾歲應該照PANO?
答案是---6歲。
趙子婷醫師資料。
理由呢?
----因為6歲是孩子進入混合齒列期,除了部分恆齒正中門牙會開始替換乳門齒外
〈多數會先換下顎正中門牙,但也有從上顎開始換的,說是6歲,
但牙齒年齡和生理年齡不一定相同,有的牙齒很早就開始替換,
有的卻拖超過正常時間,只要醫師檢查沒有異狀,就只能等時間解決。〉,
在乳臼齒後方會萌發出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顆牙---第一大臼齒。
因為多數在6歲左右萌發,所以俗稱6歲齒。
![]() |
![]() |
||
由上面這張環口攝影,可以推測應該是5?6?7?歲左右的小孩,
因為紅標指的6歲齒已經準備萌出於口腔。
6歲齒後方是12歲齒〈第二大臼齒〉的牙胚尚在發育中,牙冠的部分還未形成好。
個人意見:
雖然趙醫師認為針對6歲患者就該照人生第一張PANO ,
但個人以為這在醫院比較行得通,在診所因為健保不給付,
若是沒有很好的理由要患者父母額外付費照一張這樣的X光片,
對患者現階段在診斷上的意義並不大,
而且還是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得到甚至更好的檢查輔助,
反正在診所〈除非是標榜以自費為主的兒童專科診所〉,
一般診所對患者來說要自費都是要經過說明並得到同意,
除非有必要,基層診所可能都不大會這樣做。
前面提到牙科常用的X光片有大片和小片之分,
小片常用的有1〉根尖片。和2〉咬翼片。
只要能善用這兩種X光片,在兒童牙科的診斷上多數問題都能得到答案,
在牙科許多X光片的拍攝當然都不一定能得到政府或患者付費,
很多都只是醫師要知道患者正確的牙齒狀況或是得到證據,自行吸收。
只是在小孩6歲時是否真的要幫他照一張PANO ?
在診斷意義上我個人覺得對患者幫助並不大,除非政府願意付費。〈目前是12歲可以照〉
前面兩張是咬翼片用來檢查牙縫蛀牙和牙周齒槽骨高度是很好的工具,
後一張是根尖片,可以看到牙齒的全貌。
以下是趙醫師演講中秀出的,這張PANO並非6歲小孩的,
因為多數乳牙已脫落,恆牙已萌發,只是有些尚未到定位,理應是11~12歲左右的患者。
這是趙醫師在看片時一些準則提供給我們參考,
但既然是看片的準則,平日我們就是這樣找問題的。
由這樣一張PANO可以去看是否有先天缺牙
〈例如上下顎的側門齒及第二小臼齒處就是很容易出現先天缺牙的部位〉,
也能看是否有牙齒阻生,特別是犬齒,也能看是否有智齒牙胚存在,
如果很不幸患者可能早期父母沒有發現6歲齒很早就出現在乳臼齒後方,
讓他也隨同乳牙一樣蛀得不可收拾
〈現在口腔定期檢查的觀念已經建立,很少再有這樣的狀況出現,但也不是沒有〉,
或是第二大臼齒先天齒質不良可能連頰側遠心側都出現瀰漫性蛀牙
〈很奇怪,現代父母應該是很注重孩子的營養均衡,
好像還是很常會發現患者其他恆牙發育和鈣化度還好,
就是比較晚期牙胚才開始形成發育的第二大臼齒有問題?〉,
這時經醫師審慎評估並和父母說明討論後,
可考慮將蛀掉的的第一大臼齒或是第二大臼齒拔掉,
讓正在發育中的智齒來取代被拔掉的牙齒。
〈PS .這只是提供患者父母和患者一個選擇的機會,
但無法保證取代出來的智齒齒質狀況就一定很好?
或是牙齒的排列就一定很完整?所以這樣做還是有一定風險存在,
但根據過往經驗,越早這樣處理,取代出來的牙齒排列至正確位置的機會會越大。〉
PS .在非自費而是一般的健保診所,
針對兒童乳牙階段或是混合齒列期時的口腔定檢,
還是以口內檢查和合併兩張咬翼片為主。
〈檢查乳牙牙縫蛀牙,及看乳牙和下方恆牙牙胚關係,
特別是大約三四年級接近第一第二乳臼齒換牙期的小孩,
有時看到第一第二乳臼齒嚴重的牙縫蛀牙,
若是有可能變成根管治療時,先去照張X 光片,
說不定看到恆牙已經快要萌發,
直接將蛀牙嚴重的乳臼齒拔除,反而會促進下方恆齒的萌出〉
PS ,在定期口腔檢查,由口內尚看不出異狀,
不想患者父母多花錢時,根據健保,12歲是一般健保診所會幫兒童照PANO 的時機。
當然任何事都會有例外,只是這時知道或以後知道是否有差?
這時知道患者有缺牙?或是有犬齒阻生?若是在尚無法處理的年歲,
是否等接近一些再來照,再來請父母花錢,以得到更及時的資訊,
是否站在患者父母立場比較有利?
〈如果是兒童混合齒列期,不同時間段照的X 光片通常會有很大的差異,
畢竟孩子的乳牙牙根不斷處在吸收狀態,而下方恆牙牙胚隨著時間遞移,
也一直在生張並向上萌發。〉這是一般基層診所醫師會比較去思考的問題。
以上患者右上犬齒阻生,犬齒阻生在臨床並不少見,因為犬齒常是最後換牙的牙齒,
牙齒若是有先天或是後天萌出空間不足,本者先佔先贏的道理,
其它先萌發的牙齒已經佔據有利位置,後面萌發的不是位置錯誤就是長不出來,
需要借助矯正方式來獲得改善。
以上是一位追蹤超過9年以上的患者,阻生犬齒要不要理它?
見仁見智,依據理論是該手術摘除,但因為阻生犬齒的位置要摘除會比較建議到開刀房進行,
且存在的風險還是有的,但相較於它帶來的問題,可能持續的觀察是比較有利的?
反而是兩側的智齒在2012年時是最好的拔牙時機,
只可惜患者沒有聽從建議拔除,最後發展成更難拔的水平智齒。
這就是利用智齒來取代蛀牙嚴重的第一大臼齒,但因為合併門牙長不出來的問題所以有矯正力介入。
以下兩個案例都是無矯正力介入,只是看準時機拔除不好的牙齒,
讓發育中的智齒牙胚去取代拔除的牙齒,但仍有其風險存在。
案例一:
![]() |
無矯正力介入,只要看準時機將不好的第2大臼齒拔除,
智齒牙胚會有機會往前移動取代原有的第2大臼齒,但是還是有風現存在,
例如智齒沒有往前移?或是移動後的位置仍然不好?或是長出來的智齒齒質還是不好?
這些風險醫師必須事先告知患者父母,並審慎評估其可行性。
案例二:
![]() |
患者剛到診所時是2012.11.17,游X光觀察當時只有右上第2大臼齒無法保留,
左上第2大臼齒做完根管治療,牙齒條件尚好,已經忘了是否第一次患者未接受我們的建議?
是這次再整理照片和X光片時,才發現下面照片是2014.02.27
相差一年多後左右兩顆第2大臼齒皆已損壞至無法保留,
應該是這時機點患者才接受建議拔除兩邊牙齒的。
2. 趙醫師在演講中提到【口腔親善之家】的概念,
在醫師—兒童—父母三方建立起一個互信互惠的關係,其實在診所成立之初,
我們就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而我也一直將我們診所定義在社區型的家庭牙科,
是為患者口腔牙齒健康把關的第一線,我們的對象不只在兒童,
更是惠及所有願意相信我們的任何年齡層患者,在診所走過的30年歲月中,
不乏相信我們這種理念,一直堅持每半年檢查洗牙,有問題就處理的患者,
就如同每樣事物都有保鮮期,我們身體的器官不管再努力也會逐漸走向自然衰老般,
牙齒和牙周也是一樣,但在有照顧和沒照顧的情形下,卻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況。
最近我偶而會問這些死忠的患者《你們覺得我們這樣做,
你們牙齒相較周遭同年齡層的親戚朋友們,是否有差?》,
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沒有確實的洗牙和定期檢查是達不到維護患者口腔健康所應有的效果的,
所以千萬別輕忽以為反正我沒時間,不耐煩等就隨便找個診所洗洗牙,就以為OK ,
在現今健保制度有層層限制在控制總額預算下,到處逛診所的人最後幾乎都是一個慘字不足以形容,
我常跟患者用【觀光客】和【主顧客】的理論來比喻有固定醫師檢查和逛診所患者的差別在哪?----想想就清楚了。
3.何時開始看兒童牙科?
-------趙醫師建議【一歲開始 】。
我們則會建議只要長牙就能帶來看,這時說不定寶寶只長了兩顆下門牙或是4顆上下正中門牙?
沒關係,這時已經要為寶寶選定可以陪他〈她〉度過人生最金黃歲月---乳牙期→混合齒列期→青少年期→甚至是未來的成人期等,
的專屬家庭牙醫〈一般患者進入大學或是成年出外工作後,除了特別有心的患者,
不然這階段因為出外求學工作或是搬家等,
可能會需要和另外一位牙醫師再度建立起醫師患者親密的家庭牙醫關係,
但是沒有關係,我觀察了很多年,發現只要能從小建立良好的定期檢查概念,
而且給予患者很好的口腔衛生觀念,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口腔清潔,
而且我們也為患者打了很好的底子〈就是口內狀況都是經過整理,很乾淨又容易維護的〉,
即使離開多年再回來,看到患者口內狀況通常是維持得不錯的。
可見從小給予適當的照護和建立正確的觀念,是父母和醫師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牙齒禮物。
一開始長牙就帶來看牙醫師,是踏進口腔親善之家〈建立家庭牙醫概念〉的第一步,
這時醫師的重點不是看牙,是了解寶寶乳牙的齒質狀態,
同時給予新手爸媽適當的口腔維護衛生概念,讓他們能更有效的去照護新生兒的牙齒健康。
如果父母可以事先給小孩一些看牙前的心理建設和適當的引導,
而且在看牙過程中不過份干涉醫師的醫療行為,並且堅定的讓孩子理解這時是醫師說了算,
因為現在的小孩實在是過度聰明很會揣模父母的心意,
在他們很確實的了解到看牙這個過程是無法避免的,
通常合作度會比那些被放任的孩子好很多。〈圖片引用趙醫師,文字是我個人的想法〉
趙醫師也在演講中強調有牙齒就要開始幫寶寶刷牙,
開始時可以用紗布和冷開水,至於何時用牙刷和牙膏呢?
------沒長牙時刷牙床,長牙後刷牙齒,開始可用紗布,
接著選用大小適中的軟毛牙刷,當小孩能接受牙膏味道時,可開始使用牙膏。
在這次演講中趙醫師倒是提到一個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觀念,就是
-------刷牙後不一定要將牙膏用水漱掉,如果是小寶寶,可用紗布擦掉,
大些的如果真不喜歡牙膏味道,就用清水輕輕漱口就好,不用漱得太乾淨,
另外建議選擇含氟牙膏,至於氟含量建議如下:
趙醫師認為只要有牙就該用含1000ppm以上的含氟牙膏刷牙,
一天至少兩次,建議飯後及睡前〈睡前最重要〉,
每次至少兩分鐘,至於使用牙膏量,
3歲以下用一顆米粒大小的牙膏量,3歲以上則使用一顆黃豆大小的量。
PS,即使在趙醫師演講中提到刷牙後盡量將牙膏吐掉不用漱口的觀念,
但即使我本人也覺得很難做到,也就是有時我在跟患者講一些口腔維護觀念時,
我也會思考【這些我自己做得到嗎?】【如果我自己做不到,又如何要求患者做到呢?】
例如之前又有一個觀念認為飯後馬上刷牙反而會破壞牙齒的保護層,
應該等約20分鐘後再刷比較好。姑且不論這個說法是否經過臨床實驗證明?
光是想到現代忙碌的生活,有誰能夠吃完飯在那裡等20~30分鐘後再刷牙?
那些努力課業的學生在學校甚至有時連吃完飯去漱漱口都是奢侈
〈我每次抱怨我矯正的學齡患者沒刷好牙,幾乎都是給我這個答案〉。
所以我也覺得有刷總比沒刷好,而且就像手弄髒了不是該馬上洗乾淨嗎?
我自己都不可能吃完飯等20~30分鐘再刷牙,
因為要趕快去休息接著要看患者時間寶貴,我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別人呢?
所以即使聽趙醫師演講說刷牙用牙膏不用漱口或只要輕輕漱
,避免將牙膏漱掉,我還是無法忍受牙膏留在口內。
哈哈!理論就是理論,實際還是要稍稍變通。
3. 幾歲可以開始塗氟?
-----長牙就可以開始塗氟。
根據健保,6歲以下每半年可以塗氟一次,
而偏鄉及特殊而則放寬為12歲以下每3個月可以塗氟一次。
經過很多研究已經顯示氟化物對牙齒的抗齲齒有很好的效果,
主要是氟化物對牙齒有以下的功用:
1〉減少牙齒齒質的去礦化破壞。
〈所謂去礦化就是牙齒齒面開始出現白斑或是像牆壁脫漆一樣的脫鈣表現〉
2〉幫助齒質再礦化修復作用。
3〉抑制細菌酶類代謝。
4〉增加齒質抗酸能力。
氟化物的抗齲效果依據使用不同方式,效果約在百分之25~43。
木醣醇、山梨醇、酵素、小蘇打等都沒有氟化物有效。
目前氟化物的使用方式可分為
1〉系統性---如政府的飲水加氟,或是針對開始長牙的小寶寶我們醫師會建議睡前給予氟錠,
注意喔!氟錠是用含的,我們會稱它為睡前的糖果,最重要的是刷乾淨牙再含,
如果寶寶太小,怕氟錠太小顆吞進去會噎到,建議可磨成粉末狀倒在寶寶口腔內,
氟錠不只對口內的牙齒可以起到塗氟的作用,
也是可以對發育中的牙齒起到幫助鈣可以沉積進發育中的恆齒牙胚。
PS‧氟錠須慢慢溶解於口中,不可與牛奶混合。
2〉局部性---如含氟漱口水、使用含氟牙膏,每半年至診所塗氟等。
但不管是利用系統性或是局部性,都不要忘記一個原則,就是
------低濃度,高頻率。
意思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例如即使有人推薦某一面霜會活化美白皮膚,
相信也不會擦一兩次就有作用,所以要照顧好寶寶的牙齒,
是父母和醫師要陪孩子走的一條長期不可懈怠的旅程。
〈以上我是綜合趙醫師演講中提及和我自己在臨床中常教給患者的觀念做一個總括,
以下趙醫師也秀了幾張圖片將如何照護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做個詳細的規整,
很抱歉我的照相技術太差,圖片或者不清晰,做個參考,
但相信每位有心的父母早從自己的醫師和各種不同管道了解這些,
只是我聽了這場演講,覺得心有戚戚焉,很想再次分享給有興趣的新手父母。〉
所謂需要特別關注者,指的是有一些先天齒質鈣化不良,
或是有身心障礙自己沒有辦法做好口腔維護工作的小孩,
這些小孩不只平常父母要更注意他們的口腔衛生、
糖份的攝取時機和量,也要適時協助他們做好口腔清潔工作,
更要縮短回診所定期檢查的時間,才能達到一個口腔維護比較好的成果。
PS.趙醫師在演講中還提到一點我平常不太會跟新手父母提及的觀念,
我覺得這個觀念很重要,就是有些寶寶長牙時會因為牙床不舒服躁動不安,
有些新手爸媽會去買一些坊間宣稱可以緩解的藥物塗在寶寶牙床上減少他們的不舒服,
很重要是-----一定要注意這個藥不能含Benzocaine 〈牙科麻醉藥中常用的成分之一〉,
低於2歲不可使用因為會造成溶血。
後記:
已經很久沒有動念寫一篇和牙科相關的文章,因為現實生活總有煩不完的事,
解決不完的難題,和過不完的坎,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不為過。
自從9月底聽完趙醫師演講讓我興起分享的想法,可是著手去寫時,
才發現要寫文章時腦中常是一片空白,
可是在走路和睡前腦海又會像轉陀螺一樣想很多很多,
我本身就是個囉嗦的人,每次文章寫寫便會跑題,然後就不知所云,
這個壞習慣希望可以隨著年歲增長慢慢改進,
也在此感謝趙醫師讓我有提起寫一篇文章的慾望,也謝謝能不厭其煩看我文章的人。
再一次後記;
這篇文章是去年發出去的,因為換電腦裡面的一些操作系統也改成Win10,
本來都用 window write寫部落格文章,因為電腦改版也無法使用,
又加上品客邦也改版,‧‧‧
總之的總之就是讓我們這種老叩叩本來對電腦很生疏的人變得手足無措。
好不容易將發出去也得到一些回響,
前幾天剛好兒子回來就詢問他部落格寫文章的問題,
他也很熱心的幫忙找問題,但因為不孰悉最後也放棄了。
當時也沒感覺甚麼不對,
直到今天赫然發現我的文章不見了,
所有一切歸零,又找不到原稿,
最後花了大力氣好不容易才拼湊出記憶中的樣貌,
我想這可能也是我變得不太想在部落格寫文章的原因吧?
因為問題太多找不到人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