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簡單的治療就是最好的治療

就像可以去診所看感冒,為什麼要拖到必須到大醫院掛急診?

可以在腫瘤小的時候用腹腔鏡切除,為什麼要拖到轉移除了開刀還要化療等等的,

問題是,道理人人都懂,

但除了自己往往給自己許多藉口而去忽略身體給予的警訊,

醫師其實有時候也扮演了很重要的『推手』,

在許多治療上,

因為百分之八十的患者會認為既然醫師是專業,

那都聽醫師的話就好,

反正一切醫師會幫我決定,‧‧‧

這樣不一定對,

因為身體是你自己的,

只要生病了,不管是小小的牙齒或大至身體的某個重要器官,

那絕對沒有一種治療是百利無一害或萬無一失的,

醫師的職責是在所有的診斷資料都齊全後,

根據資料加以分析判別,找出對患者最有利的治療,

然而什麼是對患者最有利的治療呢?

‧‧‧最貴的治療嗎?

也不一定。

『最好的治療』往往存在於醫師和患者間的角力,

如果治療很簡單,都在健保涵蓋的範圍,那麼一切就簡單多了,

醫師最重要的工作就只在於教育患者,

讓患者了解他需要花一些些時間,

配合健保的規定做一次全口的處理,

以後當然最好定期回診。

〈在這階段,我真的覺得健保對國人牙齒健康有著非常重大的貢獻

大家真該善加利用。〉

 

但是患者往往想到要做假牙時,

問題已經不簡單了。

目前牙科最強調的『全人治療』和『全口重建』就是針對這樣的族群,

這時患者想要得到很完善的治療,

其治療費用又往往會超過患者能負擔的範圍,

在『最好的治療』和『能接受的治療』間如何取得平衡,

對醫師功力和經驗不諦是個大考驗。

 

我常在思考,除非是很早期很簡單的治療,

不然『最好的治療』是在醫師的專葉考慮下,

配合患者的意願、經濟負擔、將來的持久度、

個人期望值等所定下的治療方式,

當然有時礙於現實的一再妥協,

治療成果會打折扣,

但如何在事前充分解釋,事中儘可能預防衍生的問題,

事後給予足夠的關心,都有助於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

舉例而言,我最近碰到一位老太太,

她本來上顎只剩兩顆牙支撐一副活動假牙,

下顎前牙是長牙橋,因為牙周病的關係而必須拔除大部分牙齒,

因為老太太個人不願意接受植牙,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心知肚明假牙能否比之前患者的舊假牙好用,

除了技術外,更重要的是患者對新假牙的認知,

巧婦畢竟難為無米炊,

之前上顎是活動假牙現在變成全口假牙;

下顎是固定假牙現在卻只剩3顆牙,

如果患者可以接受1~2個植體來放置精密牙扣,

整個效果會有大幅度的變化,

但所有可用的武器都沒有,

怎麼辦呢?

以前在國外社區醫院工作時,

主任就強調過『患者如果做的是全口或活動假牙』

事前的心理建設比什麼都重要。

老太太已經把假牙帶回去還沒回來調整,

我心裡只能期望彼此對結果的認知不要有太大的落差,

這樣因為在心理上不得不去接受這樣的結果,

而更願意去適應新的假牙,那困難的也就變成簡單的了。

人像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h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