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患者會問:我牙齒不好,和遺傳是否有關?

或者會說:我媽媽牙齒很早就壞了,難怪我的牙齒也不好。

也可能有疑問:為何我家人牙齒很好,唯獨我動不動就蛀牙?

有些醫師認為牙齒不好和遺傳有關的理由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一、口腔免疫抗體的缺乏。二、牙弓發育不良。

三、牙齒排列不整齊。四、不良的口慣等等。

他們認為口水中免疫抗體的缺乏,

會導致口腔中引起蛀牙的細菌增生而使蛀牙機會提高

〈PS‧目前牙科傾向認同蛀牙和牙周發炎都是屬於細菌感染,

只是致病菌種不同。〉

牙弓發育不良會使牙齒排列不整,清潔不易,容易引起蛀牙。

他們將這些歸咎於遺傳因子的作用。

因為臨床常見到許多並不注重口腔清潔的人不一定會有很多蛀牙。

也有許多人抱怨:「我常常刷牙但卻滿口蛀牙,

而他常不刷牙但沒有蛀牙。」

就因為這樣所以你從網路一查,

可以發現多數醫師會秉持蛀牙與遺傳是相關的。

但我卻不這樣認為,如果是和遺傳相關的,

那母親只要牙齒不佳,

在懷孕期再怎麼努力,其實很難去改變孩子牙齒的本質,

只能盡人事聽天命,想起來真的很無望。

但其實不然。

我們應該是說牙齒某些問題和遺傳相關,特別是以下幾項:

1. 牙齒形狀或牙弓形狀〈亦即上下顎骨形狀〉,例如:戽斗遺傳性特別強,

如果患者發現有這類型咬合者,即便父母沒有表現出來,

追溯雙方家族一定有。

所以在處裡這類型矯正患者,須特別注意家族遺傳性強不強?

如果可以等到青春期後再處理也會比較好,

因為容易判斷是否有合併手術的必要。

還有臨床也常碰到父母帶孩子來評估矯正,

當父母抱怨孩子的嘴形牙形不佳時,

轉頭一看,那不就是爸媽的翻版嗎?難怪說孩子不能偷生。

牙弓太寬牙齒.太小1jpg 牙弓太暴3-姊姊〈1〉 牙弓太暴3-妹妹〈2〉

牙弓太寬,牙齒太小顆。         〈1〉〈2〉是姐妹,都有暴牙的問題。

 牙弓太暴2-妹妹〈3〉 牙弓太暴1-姊姊 〈4〉

〈3〉〈4〉是姐妹,側臉外型很像。

 戽斗-三級咬合戽斗-三級咬合1

臉型一定和遺傳有關是無庸置疑的。

這是戽斗的患者還未到青春期,有可能更明顯。

              

2.  多生牙、畸形牙、少牙等牙齒形狀數目問題,多少也和遺傳有關。

當郭醫師還在中山做口腔外科主治醫師時,

曾追蹤過一個家族有多牙症,

家族中多人都有滿滿一顎骨的牙胚藏在顎骨裡面。

不過幸好這種例子不多。

Impacted09 〈5〉           先天缺牙〈6〉

〈5〉   未萌出的左上門齒錯位。       〈6〉 先天缺左上犬齒。

先天畸形牙 先天畸形牙1

先天畸形牙2 上顎側門齒出現小牙症的比例很高。

 

所以我那天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寫得很好,

所以將之轉PO在這裏,讓有興趣的患者可以分享。

牙齒形狀和遺傳有關 內分泌疾病也會影響

文/侯家瑋

開口一笑,會發現牙齒長成不同形狀。

這是一個生理現象,就像每個人也都長得不一樣。

科學家研究證明,因為自然選擇,千百萬年進化的結果,

牙齒最終進化成最有效切割食物的形狀。

牙齒的形狀和遺傳有關,其形成受到相關基因調控,

例如乳牙及恆牙出現的時間、多生齒、家族性暴牙、

咬合不良或小虎牙等,

也和外部環境有關,比如說,進食的食物內容等等。

一般說來,約8到10歲的換牙時期,兩個門牙分開的現象多半是過渡性的,

但有時是門牙之間的多生齒,也可能是遺傳因素,牙齒太小、唇繫帶肥厚等等,

都會造成牙齒的分離,應請牙醫師診斷處置。

牙齒的多樣性形狀的原因除了有來自父母的遺傳外,

內分泌疾病與遺傳骨骼異常發育為重要的原因。

●牙齒變色:有先天及後天,前者包括遺傳內分泌缺陷,

或是在牙齒形成期,服用過多氟或四環黴素;

後者有抽菸、吃檳榔、不良牙齒補綴物、不良牙髓治療、

長期吃易沉積色素的藥草、茶、咖啡等。

●Hutchinson氏鋸齒:門齒切緣呈半月狀切跡,與先天性梅毒可能有關,

表現牙齒稀少及延遲換牙。

●生長激素缺乏症:患者會出現下巴小、下頷窄、

牙齒擁擠及換牙延遲等特殊臉形。

●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這是因為汗腺及

其他附屬腺體的部份或完全闕如。

患者多為男性,在臨床上會有無汗或出汗不多、

毛髮稀少或無、永久齒發生部份或完全缺失,

門齒及犬齒呈圓錐或木釘狀,可能伴有其他異常。

下顎骨發育正常,但牙齦可能萎縮。

●新生兒牙:又稱「鬼牙」,通常是不完全發育的下門牙,

易掉,要注意它是先天多重畸形綜合病徵的徵兆之一。

●先天齒質形成不良:齒質礦化障礙,導致牙本質發育不良,

牙呈淺藍色或棕色,牙齒易碎、磨損。

●先天牙齒釉質形成不良:不規則琺瑯質形成,導致不完全鈣化,

牙齒薄軟易碎,呈現齒溝小孔裂痕,黃棕色脫鈣、易蛀牙。

遺傳型大多是牙釉質產生病變,環境因素型可能在牙釉質及齒質產生病變。

環境因素的成因較為多樣,如外傷或局部感染、甲狀腺素的缺乏、

血鈣過低、梅毒、先天性病毒感染疾病、產傷、不良化學物的食用等。

病患的牙齒因結構不佳,所以應儘速填補,以防止齲齒,甚至牙髓炎產生。

●結節性硬化症:臨床上表現出臉部皮膚出現血管纖維瘤,

或額頭脫色斑(大片白斑)、癲癇及自閉行為。 其牙齒常見琺瑯質小孔。

●骨骼發育不良:牙齒生成不良是骨骼發育不良疾病常合併的症狀,

如鎖骨顱骨發育不良,常出現多生齒及保留乳牙。

先天成骨不全症又稱「玻璃娃娃」,為一種因先天遺傳性膠原蛋白缺陷

而引起骨質薄脆,像玻璃一樣禁不起碰撞。

第一型及第四型病例有明顯齒質發育不良,牙齒會褪色、

齒面不光滑易脆、及齒槽蓄膿等。

總之牙齒的生成源於外胚層與中外胚層的生長發育,

它的形狀數目異常是身體系統疾病的一部份,需特別小心鑑別診斷。

(本文作者為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

 

至於牙齒不好容易蛀牙,我覺得比較是和牙齒在鈣化的過程

母體沒有攝取適當的營養,或者母體身體不好,

影響到胎兒牙胚的發育。還有是小孩出生後,在成長過程,

也就是部分牙齒發育的某些過程,可能當時身體健康不好?

或是攝取營養不均?或是因為乳牙有反覆持續的慢性發炎,

造成下方後繼齒鈣化有瑕疵等等。

所以才會有家中某些人牙齒好,有些人不好;

或者是臨床會發現患者口腔某部份牙齒好,某部份不好。

很重要的是,不好的牙齒發育鈣化期大都是同期的,‧‧‧

如果了解了不管是乳牙或恆牙整個牙齒發育的過程和方式,

這些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牙齒齒質好壞和形成階段的鈣化狀況有很大的關係jpg

例如蓋大樓,蓋1、2樓時財務狀況佳,水泥沙子比例夠,當然品質很好;

不幸蓋到5、6樓時財務不好,只好偷工減料沙子掺很多,

房子蓋好後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它的質地。

牙齒也是同樣道理,在形成階段就要注意。現今社會經濟好,

很少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大都是營養不均。母體懷孕或孩子成長時,

基本上很少會有鈣的攝取不足,反而是氟。氟是類似工地施工時的小推車,

要把磚頭〈血中的鈣〉推到鈣化中的牙齒處,因為氟含量高的食物如茶、芋頭等,

多數不是孩子愛吃的東西。所以為何政府會實施飲水加氟。

還有牙齒一旦形成,再攝取鈣就沒有用了,

這時的塗氟,或牙膏內加氟是希望得到表面再礦化的作用。

所以建議混合齒列期前,也可以讓孩童在睡前含氟錠。

這類型氟錠對發育中牙齒和口內牙齒都有一定功效。

 

在母親懷孕後第6~7個星期,子宮內胎兒口腔內就開始形成牙胚,

接著其他牙胚逐漸形成。到胎兒長至7個月大時,

所有乳牙應已經陸續鈣化。所以乳牙齒質地好壞,

和母體懷孕期營養的攝取是否均等適量,

還有母體的健康息息相關。

當嬰兒出生時,全部乳牙牙冠已經鈣化完成,

甚至永久牙齒第一大臼齒也開始鈣化了。

至於恒齒中的第一大臼齒〈就是所謂的六歲齒〉

部分牙冠鈣化在母體孕期中就已完成,自然品質好壞和媽媽有關。

但其他的恆齒在出生後會陸續長成鈣化,所以孩子出生後,

家長若想小孩有一口健康的牙齒,真的要一路花許多心思。

除了均衡的營養,也可以利用氟錠、居家塗氟、

期檢查定期塗氟、注意孩子日常口腔衛生、

養成好的進食和刷牙習慣等等。

基本上這樣的努力還是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副整齊健康又美麗的牙齒。

因為現在飲食習慣偏向精緻,牙齒排列不整的情形非常常見,

但這些輕易可以藉著後天的矯正來改善。

但如果孩子有先天齒質不良的狀況,

那終其一生都會受到蛀牙率高的威脅,

所以為孩子創造健康的齒質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因為和遺傳並無非常直接的關係,

所以就算媽媽牙齒很差,正因為自己深受其害,

反而會更努力去照顧孩子的牙齒。

而且這樣的努力也一定會有效果。

 

牙齒容易出問題的危險群

〈這是轉載其他醫師的資料,和有興趣的患者分享〉
有些人在先天的基因中,抵抗牙周細菌的抗體不足或缺損,

這類人先天在預防牙周病的攻防戰中處於弱勢的一方,

罹患牙周病的機率較高,可能才在青春正盛的20歲左右就得到牙周病,

所以如果發現了早期徵兆就要盡快治療,

一旦確認更需要特別注意加強控制,因為底子弱很容易被攻進大本營,

骨頭(做為牙齒地基的齒槽骨)被破壞、流失速度會比一般人更快。

此外,女性在懷孕時因為荷爾蒙種類與數量的劇烈改變,

原先就有牙周病的人在這個階段病況容易加重惡化,

最好在懷孕前將牙齒的問題通通處理好。

如果孕前沒注意,發現時已經懷孕了,一定要盡快找醫師清除牙結石

牙周病也一定要趕快治療,否則牙齦細菌濃度太高,甚至可能引發菌血症,

血液循環中有許多細菌跑來跑去,對胎兒也不好,能避免就要盡量避免。

200911131648495525 小叮嚀:

爸媽有蛀牙或牙周病,除了盡快進行治療之外,也需要特別注意口腔清潔,

飲食一定要分開,不要將食物咬碎後再餵給幼兒,

那會將口腔裡的細菌也一併帶給幼兒,增加蛀牙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h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